本篇文章746字,讀完約2分鐘
4月18日,在山東鄒城舉行了三月三伏羲女媧祭祀大典。 亞輝攝
中新網(wǎng)鄒城4月18日電(梁犇王崇印)農(nóng)歷3月3日,戊戌年祭祀伏羲女媧大典在山東鄒城郭里鎮(zhèn)羲皇廟遺址舉行,國內(nèi)外5000多民眾祭奠中華始祖伏羲和女媧。
伏羲女媧文化是東夷文化的源頭,伏羲救世、女媧造人的功德流傳于中華民族一代。 每年農(nóng)歷三月三日,全世界的氏宗親會代表、海外華僑華人、伏開文化研究專家學(xué)者都會到開皇廟遺址舉行香拜祭。
4月18日,在山東鄒城舉行了三月三伏羲女媧祭祀大典。 亞輝攝
18日9點左右,開皇廟遺址響起渾厚的牛角聲和悅耳的骨笛聲。 獸皮葉、腳上穿著草鞋的祭祀員拿著法器、手指尺石敲擊罕,模擬割草、耕耘、收割、舂谷等原始的勞動生活場景。 最原始的音樂和舞蹈姿態(tài)是祭奠伏羲女媧、伏羲女媧演八卦、做歷書、教漁獵、調(diào)教牲畜、烹飪食物、正姓、定婚、做證書、做琴瑟等功業(yè)。
濟寧市伏羲文化學(xué)會副會長劉真靈說:“謹慎追遠,民德優(yōu)厚。 祭奠伏羲女媧,是喚起后人對先賢的懷念和仰慕,確保我們共同記憶的世代傳承,延續(xù)中華文明的&lsquo。 脈搏,建立文化自信‘ 基
身穿獸皮葉子、腳上穿著草鞋的祭祀員,拿著法器,揮手,模仿著割草、耕耘、收割、舂谷等原始勞動生活的場面。 亞輝攝
傳承中華民族優(yōu)秀以前流傳下來的文化,必須依靠同根同源的血統(tǒng)和民族認同感。 祭奠中華文明始祖有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可感。 從香港趕來參加祭祀活動的李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。
據(jù) 史料記載,鄒城市郭里鎮(zhèn)一帶有中國最集中、最多的伏羲文化遺存,位于鄒城市西南的羲皇廟遺跡就是其中之一。 開皇廟又稱爺母廟,創(chuàng)立年代沒有考試,正史記載最早見于《三國志·》。 魏書·; 地理志》是魯南、魯西南最大的伏羲女媧廟,1929年被戰(zhàn)火破壞,目前只剩下5根八棱石柱和5塊烏龜工作石碑。 (完)
李志
標題:【快訊】戊戌年祭祀伏羲女媧大典在山東鄒城舉行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y/2278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