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82字,讀完約3分鐘

□馬恒健(成都)

那一年,我參加紀實文學《知青檔案》一書的編輯,想捐贈一些當時自己上山下鄉(xiāng)的老照片來裝飾封面。 我興奮地打開了相冊,但是當時插隊定居的三年只有幾張照片,是因為對焦不準而模糊,還是因為測光失誤而曝光不足,沒有辦法。 難忘的三年,只剩下幾個缺失的瞬間。

【快訊】殘缺的瞬間

那是七十年代的第二年,我迎來了插隊定居的第一個桃紅李白的春天。 隔壁隊喜歡拍照的知青受山野美景的誘惑返回成都,借了華山的車牌照相機。

該相機是西安西北光學儀器廠生產(chǎn)的,是當時罕見的國產(chǎn)相機之一,不在市場上銷售,僅由內(nèi)部員工購買。 由于該工廠靠近華山,故命名為華山牌。 據(jù)悉,這款知青租用的相機是華山牌照相機系列中排名最低的,售價僅為8元,但快門很少。

【快訊】殘缺的瞬間

有1/25秒和b門兩個等級,光圈只有大小兩個等級,焦點調(diào)節(jié)只能通過目視來估計,手動定位真的很簡單,很傻。 但是,那時照相機是典型的奢侈品,可以邀請它去窮鄉(xiāng)僻壤,算了。

當時,我們的生活費每月不過四五元,而且完全由家庭資助,但買一卷膠卷和顯影費不僅是這個數(shù)。 因此,我們只能精心策劃,拍攝最具代表性的場景。

吃是生存的基本條件,當然應該記錄,對此沒有異議。 于是,用炒菜做飯進行了拍攝。 在柴火爐前燒火的人口靠近火筒,鼓起下巴,把火爐洞的火焰從爐門吹到一尺多高。 我拿著平底鍋,把大鐵鍋里看不到油花的酸菜炒得一模一樣… … 做了這么長時間的表情,卻沒有那個咔嚓聲。

【快訊】殘缺的瞬間

原來,那個攝影師光線太暗了,1/25秒拍的照片就會一片漆黑,所以他真的不忍插手。 于是,我馬上開了兩盞馬燈,發(fā)出了光。 難道他在用內(nèi)行的口氣開玩笑嗎,十盞燈也沒用??! 沒辦法,他發(fā)表了之前說的聲明后,大膽地在b門暴露了。

【快訊】殘缺的瞬間

然后膠卷被沖洗出來,這膠卷離白板很近,照片中兩個個體的影子就像沒有陽光的幽靈。

我定居的生產(chǎn)隊伍當時被稱為江油縣陽亭公社(現(xiàn)合并為武都町),位于洞圍山麓。 春天的竇山特別吸引俊秀,因為大家一致決定登山拍攝。

離開我的知青屋,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山坡上的古石門。 這個石門是登頂所必經(jīng),有一夫關(guān)萬夫莫開的危險。 于是,大家在這里輪流拍照。 這里地形有限,只能仰面拍攝。 在這幾張照片中,人看起來很直,因為洞國山的主峰高高聳立,人與山渾然一體。

【快訊】殘缺的瞬間

從竇山的山頂俯視,景色非常美。 遼闊的原野像黃綠的地毯,涪江像銀練一樣蜿蜒期間… … 這時,膠卷剩下不多了。 怎么拍并不遺憾。 所有人都各自陳述自己的意見,不能爭論。 最后,建議以定居的生產(chǎn)隊伍為遠景,各自單獨拍照。 因此,當大眾嘗試按順序進行拍攝時,一致認為美麗和紀念并存。

【快訊】殘缺的瞬間

乘興下山之前,我仰望了山頂寺院里留下的碑文。 面對這些珍貴的朝不保夕的文物,我建議以筆跡比較清晰的碑文為背景,用剩下的一張膠卷拍下這個古樸的場景。

那個攝影師猶豫了一下,否定了我的建議:這個照相機只能目視明確焦距,碑文太小,拍下來也看不清楚。 結(jié)果下山后,他暴露了真實意圖,想給自己留下?lián)]舞銀鍬戰(zhàn)斗天斗地的業(yè)者照片。

直到現(xiàn)在,看到這張黃色的老照片,我的懷舊之情總是加倍。 有了那些,過去的東西就不會空白,將來也不會迷茫。

標題:【快訊】殘缺的瞬間
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y/2043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