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55字,讀完約3分鐘
作者:周游(文化學家)
二十三糖瓜粘,二十四掃家… … 這個民謠很好地表現(xiàn)了過去的風俗和年關(guān)。 現(xiàn)在的好日子,好像每天都是新年,不過臘八就是年的感覺,沒有年味。 我以為這是因為我們在正月缺少儀式感。 不用說,古人過年重視復雜的文字代碼節(jié),對禮貌感興趣,愚蠢荒唐,有些已經(jīng)取消,但有些依然不俗。
月23日是爐灶日,在民間被稱為小年子。 民間認為灶神是專門從事飲食和家務的神。 據(jù)說每年12月23日,灶王會去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各家的功績。 在民間,男性不拜月,女性有爐灶的習俗,所以這一天,主人的男性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王。 晚餐,男子在灶臺上點蠟燭,提供水果和灶臺糖,送灶臺天,在其畫像左右貼上天話和好話,保證下界安全對話。 到了除夕,點上香燭迎接灶臺的歸來。
月24日是打掃的日子。 在民間傳說中,眾神從這一天開始擔任天述職,無視人類事物。 舉行祭祀后,家家戶戶大掃除,北方叫掃地室,南方叫掃塵。 大江南北,洋溢著歡樂、衛(wèi)生、清潔、迎接新春的氣氛。
臘月三十是除夕。 《呂氏春秋·; 季冬記》中記載,古人在新年前一天通過打鼓驅(qū)逐瘟疫疥癬鬼是除夕節(jié)令的由來。 不過,最先提到除夕這個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的《風土記》。 這一天各家貼門聯(lián)(或門神),貼窗花,貼福字,貼年畫,炸鞭炮,吃團圓飯。 父母會給家人發(fā)壓歲錢。 團飯后,有爐灶、灶臺、兒童飯、大米囤積、辭歲、守歲的多種花樣,不勝其煩。 所謂守歲,宋代已經(jīng)有了這個俗套。 這天晚上,家人坐在火盆旁,在盆里燒了一個大炭團,它的名字叫喜悅團。 唱歌,談笑,鬧到天亮,這就是守歲。 子夜的時候,放鞭炮,迎接新春新年。
正月初一是春節(jié),舊稱元旦,俗稱正月。 早起燃放三次鞭炮被稱為開門爆炸戰(zhàn),據(jù)說燃放鞭炮可以嚇走瘟疫之神瘟疫鬼。 但是,這一天又有各種各樣的禁忌。 討厭掃地,討厭打水,討厭生火,討厭做針線,討厭用刀切,討厭扔屎臟東西,討厭用湯洗碗,討厭說喪氣話。 接下來,點燃蠟燭燒香,祭天祭地,祭祖。 全家人穿著新衣服新襪子,煥然一新,男女依次向家長低頭慶祝,到閨蜜家慶祝,稱為過年。 長輩必須給后輩壓歲錢。 這一天吃烏冬面、丸子、糖茶、云片餅,象征長壽、團圓、團圓、節(jié)高。 根據(jù)晉人董勛的《問禮俗》記載,正月一日為雞,二日為狗,三日為豬,四日為羊,五日為牛,六日為馬,七日為人。 正旦把雞畫在門上,7號把人貼在賬上。 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,將其稱為五德之鳥。 根據(jù)《漢詩外傳》,頭上有冠,是文德。 腳后面有距離,是武德。 在敵人面前勇敢戰(zhàn)斗有勇敢食物問候的是仁德。 不失守夜時,天明報曉,是信德。 因為雞和吉,民間視雞為吉祥物,年初日民間用紅紙切雞為窗花,并將這一天定為雞日。 這一天老百姓有個口頭禪:新年伊始,開大吉。
正月初二是狗日。 在民間傳說中,這一天是女媧造犬日。 這一天各地的漢族有出嫁的女兒帶著丈夫、孩子回老家過年的民俗。 女兒要回老家做一大袋餅干、糖果,媽媽分發(fā)鄰居。 雖然禮物很薄,但反映了女兒對同鄉(xiāng)人的感情,真的可以說禮輕情意重。
標題:【快訊】【雅趣】過年的儀式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y/2024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