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135字,讀完約3分鐘
1929年2月11日,廣州市市立博物院的品牌,在越秀山上掛在有649年歷史的鎮(zhèn)海樓前。 嶺南第一,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,開館了。
所以,昨天不僅是春節(jié)回來的第一個工作日,還是廣州人,是屬于廣州市的博物館的90歲生日。 90年的老臉,說著很長的話。 然后,從13萬件收藏中選擇9件精致的東西,在悠閑的時間里填寫,翻譯成未來的郵件吧。
中文:廣州日報所有媒體記者卜松竹
圖及部分資料:廣州博物館提供
失去后得到越王劍
這是容庚先生捐贈的周代名劍,是國家一級文物。 劍色為水銀古(水銀古為色名,常用于形容古物)。 劍上鑄造王絢二字,兩面有八個字,制成雙鉤鳥書,兩千多年后依然鋒利。
劍出自陜西。 1931年秋,容庚在北京式古齋得到這把劍,開始將碑文王凱誤解為“史記·”。 秦始皇本紀(jì)》的卿王凱,不重視。 1932年除夕,將其轉(zhuǎn)讓給了另一位古文案學(xué)專家于省吾。 后來,容庚在日本人原田淑人寫的《周漢遺寶》書中看到鈸王矛,明白了這把劍的王淦二字作為鈸王應(yīng)該是倒著讀的,因為越王劍,所以很遺憾。
1937年,容庚找到師旗鼎,希望省吾可以割愛。 容庚說:“必歸余故劍,鼎乃出?!?我猶豫了好幾次,終于把越王劍還了。
身份是個謎
廣東有四種大琴的說法,雖然說法不同,但無論哪個版本,天都是真實居住的。
琴通長126.7厘米,隱形間116.5厘米,肩寬19厘米,尾寬13.4厘米,厚5.2厘米。 響泉式。 梧桐板,背面龍池上方篆書天蠟二字,下面有萬年永寶印。
傳言說天蟷琴是唐代天下造琴第一的成都雷先生制造的,著名詩人韋應(yīng)物全部,但應(yīng)該是誤傳。
1940年,居住在香港的廣東文化精英為了激發(fā)人們的愛國愛鄉(xiāng)、防御外辱之情,攜帶的廣東文物在香港大學(xué)舉辦了廣東文物展覽,匯聚了綠綺臺、秋波、天三大名琴,震驚粵港。
1954年這把琴入館。 今天的琴界認(rèn)為這是明琴。
臭名昭著的鄧氏甲
現(xiàn)存的清代甲胄多見于北京故宮,廣州博物館也藏有完備的清代甲胄。 該甲胄由上衣、下甲、護(hù)心鏡、腋保護(hù)、肩保護(hù)、虎頭掩蔽、胯保護(hù)等18個組件組合而成,高176厘米。 那是香港同胞鄧又同于1956年捐贈的,本來是光緒帝把祖父鄧華熙冊封給建威將軍時給的。 出身華熙的廣東順德,歷任云南大理府知府、江南道監(jiān)察御史等職,60歲時,穿著這身甲胄參加了朝廷的閱兵式。
千古流芳節(jié)馬碑
1956年發(fā)現(xiàn)于東莞虎門清代節(jié)馬碑,長113厘米,寬40厘米,是肇慶端州石,由“節(jié)馬圖”和“節(jié)馬行”兩部分組成。 《節(jié)馬圖》描繪的是黃駿戰(zhàn)馬,馬的主人是清三江副協(xié)將陳連升。 1841年1月7日,扼住虎門沙角炮臺的土家族老將陳連升及其兒子陳舉鵬率600官兵抗擊英軍,以身殉國。 戰(zhàn)馬被流放到香港,終日沒有開往虎門方向,絕食而死。
標(biāo)題:【快訊】九件珍寶講述廣州博物館的90年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y/2023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