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111字,讀完約3分鐘

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9日電題: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:將文化包郵寄給牧家

新華社記者日不要出汗

居住在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蘇尼特草原深處的牧民們雖然不能享受網(wǎng)購的包郵服務,但大多享受包郵的文化服務。 帶來這種便利的是中國第一個烏蘭牧騎內(nèi)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。

60年來,一代烏蘭牧騎隊員輾轉(zhuǎn)草原、戈壁,以天為幕、地為舞臺,將文化送到蒙古包,滿足了基層群眾的文化訴求,成為我國文藝戰(zhàn)線的一面旗幟。

貫穿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

60多年前,在地域遼闊的內(nèi)蒙古草原上,交通不便、新聞閉塞、牧民們長年不能聽廣播,不能看電影、公演、報紙、書。 為了應對這一煩惱,兼具演出、推廣、咨詢、服務多種功能的移動文藝團體烏蘭牧騎誕生了。

9牧區(qū)的9名年輕人、1輛馬車、5件樂器、2張幕布、3盞煤氣燈… … 1957年夏天,憑借這些簡單的家財,第一輛烏蘭牧騎在位于內(nèi)蒙古中部的蘇尼特右旗成立。 與紅色嫩芽(烏蘭牧騎蒙古語的意思),面對面前往大眾中,實際上為大眾服務的烏蘭牧騎精神破土而出。 那個口號是不放過蒙古包,不落下牧民。

【快訊】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:把文化“包郵”到牧家

剛成立,烏蘭牧騎就向著戈壁深處的牧家演出。 經(jīng)過一處沙地時,馬車陷入沙窩,動彈不得,馬也筋疲力盡了。 9名隊員扛著演出工具,徒步前往演出地點,在沙地里走了一天。

草原牧民居住分散,相鄰的兩家牧民少則相距數(shù)公里,多則相距數(shù)十公里。 當時烏蘭牧騎到牧區(qū)演出,一步走兩三個月是常事,中間各種困難更是一言難盡。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第一批隊員伊蘭回憶起過去的歲月說。

歲月變遷,時代迅速發(fā)展。 坐馬車,騎駱駝,坐拖拉機,坐大卡車,現(xiàn)在坐巴士,帶著移動舞臺車,烏蘭牧騎的演出條件不斷發(fā)展,但貫徹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初衷并沒有改變。 因為他們常年扎根沃土,為牧民大眾服務。 60年來,草原牧民對烏蘭牧騎的喜愛一點也沒有減少。

【快訊】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:把文化“包郵”到牧家

目前,118萬平方公里的內(nèi)蒙古大地上,活躍著80多支烏蘭牧騎隊、3000多名隊員,各隊每年下鄉(xiāng)演出100多次。 60多年來,他們在數(shù)百萬公里的路程中,為基層群眾演出推廣,指導,服務36萬多次。

打造潮流的新時期文明實踐中心

冬天的日子,草原很寂寞。 冒著炊煙的磚房,顯露著大地的生機。

室內(nèi)、馬頭琴聲音激昂、蒙古長調(diào)悠揚… … 坐著的牧民們喝醉了,有時發(fā)出好聽的聲音。

這是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率領(lǐng)的烏蘭牧騎+綜合志愿者隊伍,為賽漢塔拉町巴潤寶拉格牧民們提供惠民服務。 服務地點在牧民薩仁高娃草原的家里,附近的牧民們聚集在這里。

文藝公演結(jié)束了,牧民們沒有凋謝。 草原羔羊季節(jié)臨近,烏蘭牧騎+綜合志愿者隊伍此行的首要目的,是向牧民們傳授接羔羊時的疫情防治和科學飼養(yǎng)妙手,提高羔羊的成活率。

標題:【快訊】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:把文化“包郵”到牧家
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y/1789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