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64字,讀完約3分鐘

呂遠,91歲的他一生為中國音樂事業(yè)奮斗,創(chuàng)作的翻譯為《克拉瑪依之歌》《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》的作品《北國之春》至今仍廣為傳唱,獲得金唱片獎、金鐘獎終身成就獎。 光明圖像/視覺中國

【接近文藝家】

今年2月,為了支援中國人民的戰(zhàn)爭瘟疫,日本政府和人民捐贈了大量物資,附上山川異域、風月同天等詩句,感動了無數國民。 那天,在日本疫情日益嚴重的時候,我國政府、公司和人民,也向我投了木桃,把它當做瓊瑤,向日方捐贈物資,與日本人民攜手共同克服困難。

【快訊】呂遠:用音符記錄時代風云

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,感動了在家休養(yǎng)的我國著名詞曲作家呂遠。 我覺得世界上最聰明的事情是朋友越多越好,敵人越少越好。 呂遠說,患難見真情,疫情期間兩國溫暖人心的相互幫助,引發(fā)了全網刷屏,證明了中日兩國人民愛好和平,和諧最得民心。

【快訊】呂遠:用音符記錄時代風云

1929年9月11日出生于遼寧丹東的呂遠,經歷過日本帝國主義漫長而殘暴的統(tǒng)治。 憑借在自己土地上被壓迫、侮辱、成為亡國奴隸的經歷,呂遠從小就立志為祖國的強大而奮斗。 這也是他一生用音樂謳歌中國軍人、謳歌建設者、謳歌美好生活的原動力。

【快訊】呂遠:用音符記錄時代風云

年輕時的經歷沒有讓呂遠繼續(xù)活在仇恨中。 他認為應該區(qū)分日本軍國主義和日本人民,和平友好是民心所向,也是大勢所趨。 只是這種心理的一些變化經歷了一個過程。

呂遠從小就喜歡音樂,13歲進入臨江礦山學校,學習采礦、冶金等專業(yè)技術,也系統(tǒng)地學習了西洋音樂。 1945年秋天,共產黨接受了他們的學校,帶來了革命文藝作品《兄妹開墾》《夫婦識字》等。 一開始,呂遠認為這些作品很俗很土,但他的觀念很快就改變了。

【快訊】呂遠:用音符記錄時代風云

1946年,呂遠加入學校組織的推廣隊伍,在演出中,他們自信地上臺演奏自以為高級的西洋歌曲,臺下的老百姓和士兵不僅不鼓掌,反而開始聆聽無聊。 接地的民族音樂一響,臺下立刻熱鬧起來,掌聲不絕。 這樣的落差讓呂遠認識到,無論什么音樂,人民喜歡,人民需要是最重要的。 通過1948年在遼東省(解放區(qū))林業(yè)局工作人員推廣隊伍的積累,以及1950年以后在東北大學(后改名為東北師范大學)的深造,呂遠系統(tǒng)掌握了音樂知識和革命文藝理論,樹立了樂觀和創(chuàng)作觀。 今天呂遠仍然反復強調,歌曲為時代和人民服務,歌曲經典不經典,人民群眾說了算。

【快訊】呂遠:用音符記錄時代風云

1954年,呂遠被指派為中央建政文工團創(chuàng)作人員,是為了表現新中國建設戰(zhàn)線的動人事跡而創(chuàng)作的。 新中國第一個現代化工業(yè)基地的建設者,都是從戰(zhàn)場上下來的轉業(yè)軍人。 戰(zhàn)爭結束后,黨中央一聲令下,數十萬軍人脫下軍服,歸還武器,拿起瓦刀和鐵鍬,走向無盡的原野,開始了新的戰(zhàn)斗。 呂遠說,從祖國東北、西北到祖國東南、西南,他們又開辟了一個工地,建設了一個又一個城市,直到兩鬢變白。 呂遠在他們之間奔走,在風雨和塵土中創(chuàng)作了《建設者之歌》《克拉瑪依之歌》《走過這座高高的興安嶺》《再見,第八故鄉(xiāng)》等經典作品。

【快訊】呂遠:用音符記錄時代風云

1963年呂遠被調到海軍政治部歌舞團的藝術指導,開始創(chuàng)作反映祖國海防建設和軍人道德的歌曲。 他還奔波于祖國萬里海疆,采訪了無數英雄,創(chuàng)作了《八月十五月兒明》、《鋼鐵戰(zhàn)士麥賢德》、《毛主席來到軍艦》等歌曲。

標題:【快訊】呂遠:用音符記錄時代風云
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y/1737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