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111字,讀完約3分鐘

新華社蘭州3月26日電題:一生險崖千窟游記93歲敦煌石窟保護專家孫儒僩

新華社記者張玉潔

鶴發(fā)童顏,思維敏捷,筆耕不輟… … 93年滄桑的歲月,孫儒僩似乎沒有留下深深的痕跡。

時間會回到71年前。 1947年夏天,得知國立敦煌藝術(shù)研究所在招人,剛從四川省藝術(shù)??茖W校畢業(yè)的孫儒僩懷著對莫高窟的憧憬去了西北。

相距4000里,整整走了25天,一棵樹寥寥,黃沙漫漫。 通過一個叫甜井的地方,他舀水嘗,但又苦又澀。

當時的莫高窟已成廢墟,積沙高達45米,堵住了洞門。

作為研究所第一位建筑專家,孫儒僩開始測繪木結(jié)構(gòu)的屋檐,臨摹壁畫的古建筑。 我們不說工作時間,白天工作,晚上開燈練習線描。 平時要薅草、割麥子、喂牲口。

1950年,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,后來成立保管組。 孫僩等清流砂、裝窟門、封護巖體盡可能減少了自然對洞穴的破壞,加固了北魏時代洞穴的一部分。

那時雖然沒有保護經(jīng)驗,但面對千年珍寶,我們沒有輕易動手,而是提出了試驗性加固,要求工程可逆性。 孫僩回憶說,當時他不僅要參與設(shè)計方案,還必須參與工程。 500斤花崗巖只需4人搬運。

孫儒僩成為敦煌石窟保護的先驅(qū)之一,一生一世。 在此期間,還參與了榆林窟、西千佛洞、麥積山石窟、炳靈寺石窟的保護工作。

莫高窟有4.5萬平方米的絢爛壁畫,但在孫儒僩眼中,洞穴意義非凡:壁畫雕像的載體是石窟,石窟崩塌,什么都沒了。 他和同事們竭盡全力,使一個石窟延年屹立。

半個多世紀過去了,走過莫高窟,多年的加固工程隨處可見,石墻與自然融為一體。

1993年,退休的孫儒僩又被調(diào)回原單位。

敦煌磨練了我,我不能離開它,這就是我敦煌的情節(jié)。 孫儒僩說。

記者介紹,晚年孫儒僩還是心系敦煌,凝結(jié)保護歷史和經(jīng)驗成文化,出版了《敦煌石窟保護與建筑》等書。 從2003年開始,孫儒僩開始寫回憶錄,將古老莫高窟的往事、世代敦煌人的治學、奮斗精神回饋給世界,激勵子孫后代。

孫儒僩兩次患癌癥,耳朵也不好聽,但精神狀態(tài)還不錯,記憶力很好,莫高窟735個山洞里有什么,每個山洞都記得很清楚。

孫儒僩去年做了白內(nèi)障手術(shù),但手術(shù)沒有成功,眼前總是重影,但他沒有放棄寫作。 去年8月,在烈日下,92歲的他拄著拐杖去敦煌調(diào)查資料構(gòu)想論文。

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,那就是石窟的加固。 基于對奮斗對象的理解認知,只有看到其價值,才能愿意付出。 孫僩說,在千秋璀璨的敦煌藝術(shù)面前,自己很渺小。

莫高窟是孫儒僩一生的掛念。 他的妻子、畢生致力于敦煌壁畫臨摹的藝術(shù)家李其瓊?cè)ナ篮?,孫儒僩寫下了以下話:當時萬里之苦被追求,即將前往沙洲。 在崎嶇的泉水里做夢,在懸崖的千窟里游泳。 事未就、鬢已秋、伴西游… …

標題:【快訊】93歲敦煌石窟保護專家孫儒僩:一生危崖千窟游
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y/2316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