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02字,讀完約3分鐘
關于清代沈復自傳文學《浮生六記》,前人有幽幽的芳香,有令人心醉的評論。 至今,這部作品仍是具有悠久生命力的文學經典。 經過新改編,上海大劇院出品、江蘇演藝集團昆劇院出演的同名昆劇將于年內首次上演。
該劇由青年編劇羅周執(zhí)筆,施夏明、單雯分別出演沈復、藝妓,由青年導演馬俊豐執(zhí)導,創(chuàng)作伊始就備受業(yè)界矚目。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(xié)會主席仲呈祥表示,《浮生六記》是前人今天留給人的寶貴文學遺產,展現(xiàn)了個人心性的靈光,戲曲舞臺長期期待著這樣的主題素材。
《浮生六記》與上海緣分淺
著名文學家、翻譯家林語堂稱贊說,瀏覽《浮生六記》讓他感到十分庸俗的壓迫和人身痛苦,而女主角藝母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性。 在書中,沈復和妻子藝母積極樂觀、平靜而適應的家庭生活,展現(xiàn)了以前江南學者的雅趣和生活品位。
沈復生前只有手稿流傳,埋藏70多年后在蘇州舊書店被發(fā)現(xiàn)時,只剩下4記《閨房記樂》《閑情記趣》《搖滾記愁》《浪游記快》,于1877年經由上海申報館首次印刷,很快備受歡迎
上海不僅是這個文學遺珠的新生之地,也是舞臺改編作品的福地。 1943年,費穆編著的戲劇《浮生六記》在卡爾登大劇院(今長江劇場)首演,從此,《浮生六記》被改編為各種形式的舞臺藝術。 首先1944年越劇名家徐玉蘭、筱丹桂、傅全香等演的同名越劇,近年來被改編為北京、蘇州等地的戲曲院團上演。 《浮生六記》遇見昆曲是必然的。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、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先生經常說,作為江南文化的第一代表劇種之一,昆劇在文人的生活、感情的表現(xiàn)上有更細膩典雅的一面。 昆劇上演《浮生六記》,喚醒現(xiàn)代人所追求的以前文人的精神生活狀態(tài)和古典生活美學。
展示超越愛情的人物品格
作為沈復的自傳隨筆,《浮生六記》中回憶了他和妻子陳藝依賴的生活,兩人雖然是布衣蔬菜,但意氣相投,是安貧樂道。 但是,妻子因病放手,全文充滿了深深的悲傷基調。 昆劇的舞臺上有愛情的經典。 例如,興衰變幻到唱不完,無法彈奏悲傷感嘆的《長生殿》。 情不自禁,就像自古以來就很深的“牡丹亭”。 同樣是戀愛主題的素材,《浮生六記》在舞臺化、戲曲化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擺脫新事物呢?
中國戲曲學會執(zhí)行顧問、戲曲評論家薛若琳認為,現(xiàn)代改編應牢牢抓住《浮生六記》的三大主題音樂、趣味、愁,進行生動的舞臺演繹。 薛若琳說,對于以前流傳的文學價值的重新發(fā)現(xiàn)和舞臺轉換,必須充分尊重原作人物的基本命運和人格力量,充分尊重原作的地域風格和美學風格。
與可愛的桔子不同,主人公沈復是老文人的代表,他性格懦弱,容易意志消沉,越過原來美好的生活變得貧窮,支撐他生命的只有妻子桔子的理解。 面對這樣的主人公,現(xiàn)代觀眾能在同情、理解的同時接受他嗎? 同時,散文式的《浮生六記》戲劇沖突不強,必須跨越舞臺,保持感情的強烈、細膩,在文案、形式上挑戰(zhàn)舞臺的改編。 對此,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盧昂認為,要重點描繪愛的崇高、生活的艱辛、精神的充實、對愛的精神的安慰。 著名編劇毓錫認為藝母和沈復愛的可愛之處是誰也不知道。 這是以前流傳下來的文人寶貴的獨立品格。 依靠愛情故事,可以表現(xiàn)出這種不俗的品質。 這就是蘇東坡所說的,風流不為人知。 (童薇菁)
標題:【快訊】《浮生六記》:當“江南文學”遇上昆曲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y/201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