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71字,讀完約3分鐘
專家呼吁加強白鶴梁水文化遺產(chǎn)研究保護
【記者來信】
:
在最近于重慶涪陵閉幕的白鶴梁水文化遺產(chǎn)與人類文明國際研討會上,一些專家學者呼吁進一步加強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研究保護。
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位于重慶涪陵城北長江之中,這座天然石梁全長1600米,平均寬15米,年輕時常見于白鶴群集梁,因此得名。 白鶴梁題記開始刻在唐代廣德元年以前。 梁有題刻165段(唐代1段、宋代98段、元代5段、明代16段、清代23段、年代不詳者22段)、石魚18尾、觀音2只、白鶴1只。 主要分布在長220米的中段石梁上。
題刻長年沒入水中,只有在冬天春天河水枯竭的時候才會露出水面。 每當河水退去,石魚出現(xiàn),就意味著少雨枯水周期過去,豐收年景即將來臨,因此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說。
白鶴梁題刻記載了唐朝至今1200年間72年的枯水資料,人們以石魚的眼睛作為測量水位的基準,這與現(xiàn)代水文測量中水尺零點的設置原理相同。 石水標是三五年一次、十年一次、600年一次的極枯水位級。 許多細心的人用尺測量了石魚的出水時間、觀魚人的姓名、出生地和石魚外露的河面到枯水線的距離,刻在石梁上,每天的積累形成了1200多年來極其寶貴的水文記錄。 這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遺留下來的以石魚為枯水的古代水文站。
這些資料為長江流域水電事業(yè)、橋梁建設、內(nèi)河航運、農(nóng)田灌溉、資源開發(fā)、沿海防洪和城市供水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科學依據(jù)。 梁標題縱橫交錯,篆刻、隸、行、楷、草皆備。 臉、柳、蘇、黃體齊全。 刻有少數(shù)民族的文案問題,標題多出自歷代名家之手。 以北宋著名文學家、書法家、詩人黃庭堅的題名尤為珍貴。 另外還有朱昂、晁公武、王士禎等歷代達官貴人700人和文人墨客的題記。 集文學、書法、繪畫、石刻藝術于一體,集歷代名家書法之大成,可謂素有水中碑文之榮譽。
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副館長楊邦德表示,農(nóng)耕文明時代預測和指導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這些科學資料,今天仍發(fā)揮著很大的作用,城市建設、河道運輸、防洪、城鄉(xiāng)供水,都采用了這些數(shù)據(jù)。 而最早作為科學工作的白鶴梁題刻,給長江先人的手帶來了奇怪的變化。 此后,人們將水文觀測和記載藝術化,洋洋大觀的水文資料成為中華藝術寶庫,書法藝術、石刻藝術瑰麗絕倫。 另外,給白鶴梁留下問題的人幾乎都是科學家、藝術家、文學家、官員,他們以藝術的形式表現(xiàn)出自己的文學才能和政治哲學思想,詩和辯論的文案都很精彩。 例如,王士禎題詩、吳革題記、劉叔子題詩等。 這些問題刻畫了古代中國官員愛國愛民的思想,負責天下抱負,以奢為戒的大致情況是,行范圍的自律修養(yǎng)都展示在石梁上,政治哲學思想博大精深,被譽為中華歷史文化教科書。 官員和文人和老百姓一樣看石魚,成了千百年來當?shù)胤浅J⒋蟮幕顒雍陀杏绊懥Φ拿袼住?/p>
長期以來,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,重慶市和涪陵區(qū)等高度重視白鶴梁題刻的保護和申遺工作,取得了明顯成效,采用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,消耗了2.1億元,在其原址、原貌、原環(huán)境建設了水下博物館。 1988年成為全國要點文物保護機構,2006年、年平均被列入“中國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預備名錄”,成功建成國家AAAA級景區(qū)。 自2009年開放以來,截至年底,白鶴梁累計接待游客166萬人,世界各地朋友都可以近距離觀看大石魚,乘坐長達91米的水下自動扶梯,目睹了水中近40米的白鶴梁問題時刻。
標題:【快訊】專家呼吁加強白鶴梁水文化遺產(chǎn)研究保護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y/1948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