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009字,讀完約3分鐘

年是粵劇、南音、黎族自古流傳的紡織刺繡技術、《格薩(斯)爾》等25個非遺存項目被列入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名錄、需要保護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十周年。 截至目前,中國共入選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留名單項目40個,總數(shù)居世界首位。 經(jīng)過十多年,這些項目申遺成功前后的保護傳承情況如何? 積累了保護經(jīng)驗嗎? 快速發(fā)展還面臨著那些困難嗎? … … 帶著這些問題,記者進行了很多調(diào)查。

【快訊】傳承保護需要聚集社會各方力量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

從陷入傳說的困境,到看到迅速發(fā)展的曙光

上午9時,在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鎮(zhèn)番茅村委會福建村的香蘭織錦專業(yè)合作社,七八名黎族婦女坐在座位上,將腰織布機掛在架子上,五顏六色的織紗在腰織布機上彈起、跳躍,美麗的圖案展現(xiàn)在黎錦上… …

黎族自古以來傳承紡織刺繡技術,是海南黎族女性創(chuàng)造的紡織技術,集紡織、染、織、繡于一體,用棉紗、麻線、其他纖維等材料制作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。 這個技藝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。 元代,黃道婆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技術,并向中原宣傳,成為佳話。

【快訊】傳承保護需要聚集社會各方力量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

黎族以前傳到紡織刺繡技術國家級的代表傳承者劉香蘭身上,她小時候母親、祖母有腰織機,只要是農(nóng)閑時期,她們都坐在屋子前面的房子后面織。 腰織機由大小木片棒和一根帶子組成,雖然不顯眼,但能織出美麗的圖案,劉香蘭一下子就迷上了。

【快訊】傳承保護需要聚集社會各方力量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

劉香蘭出生于1969年。 那個時候,黎錦漸漸沒落了。 織錦是我的樂趣。 我沒想到今后幾十年里這個技藝會逐漸變成&lsquo。 瀕危物種沒有想到自己會一輩子走這條傳承的道路。 到了20世紀90年代,劉香蘭發(fā)現(xiàn),隨著老一輩的離去,織錦藝也漸行漸遠… …

【快訊】傳承保護需要聚集社會各方力量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

事實上,就像過去幾十年黎族自古以來流傳的紡織刺繡技術一樣,“格薩(斯)爾”、古琴藝術等許多非遺項目也相繼陷入了傳承的困境。

《格薩(斯)爾》是迄今為止人類擁有的篇幅最長,文案浩瀚的活史詩從以前流傳至今,由中國藏族和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創(chuàng)造,藏族為《格薩爾》,蒙古族為《格斯爾》 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少數(shù)民族古籍和“格斯”招募研究室主任蘇雅拉圖表示,21世紀初,整個內(nèi)蒙古唱“格斯”的只有七八人,傳承者隊伍嚴重萎縮。

【快訊】傳承保護需要聚集社會各方力量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

古琴藝術有3000年的歷史,起源久遠,是一種傳承不斷的藝術形式。 據(jù)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古琴項目代表傳承人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丁運介紹,據(jù)我所知,20世紀80年代,全國僅有200多人傳承古琴。 到了2003年左右,向聯(lián)合國&lsquo申報的人類口頭及無形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的情況下,申報書上全國只有52人能夠熟練掌握琴的演奏。

【快訊】傳承保護需要聚集社會各方力量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

申遺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承的困難。 2008年,古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 2009年,黎族傳入的紡織刺繡技術被評為需要保護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“格薩(斯)爾”被評為人類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名錄。 這些項目的社會知名度大幅提高,各級政府加大了保護力度,傳承者也越來越多的積極性和信心,終于看到了迅速發(fā)展的曙光,劉香蘭說。

【快訊】傳承保護需要聚集社會各方力量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

光靠單打就能成為社會人的力量

年,在各地演出15次,舉辦文化講座14次,錄制琴曲28首,參加學術會議,被選為中國非遺年度人物。 年登上《國家寶藏》舞臺,講述浙江省博物館唐代落霞儀式&lsquo的彩鳴岐七弦琴的‘ 今生故事… … 如今,過了七旬的丁運又在進行各種各樣的古琴宣傳活動。 申遺成功后,‘ 不要萬事大吉,要對我們更負責任地進行傳承宣傳,鞭策我們不要懈怠。

標題:【快訊】傳承保護需要聚集社會各方力量 讓非遺擁有更好未來
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y/186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