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7812字,讀完約20分鐘
2004年1月1日上午,小泉純一郎首相(中)在東京參拜了供奉著日本甲級戰(zhàn)犯牌位的靖國神社。 濮陽信息港記者馮武勇攝
我們必須通過近距離的注意和訪問,探索日本人戰(zhàn)爭責任觀的文化基因和政治支持。
感情上的態(tài)度是沒有意義的。 只有了解日本,我們才能妥善對待日本。
2005年8月15日中午12點,時報的鐘聲從收音機揚聲器傳出來后,東京靖國神社內(nèi)一片寂靜,許多參拜者,參觀的人都開始向正殿方向低頭默哀。
12點前,二十幾個穿著黑色禮服的年輕人組成了方隊。 陣腳被兩面大大的太陽旗壓住,四五米的旗桿,流著棋手的汗水。 旗手必須單手動作。 一只手扶著旗桿,明顯無力,汗流浹背。 方隊里的人一直很輕松,不斷擦汗,很多人打著手機,小聲笑著。 只有隊伍前面一直跪在正殿方向的老人一動不動。 報時的鐘聲響起后,老人的頭多次敲擊著布滿碎石的地面。 他身后的方陣只有這時變得嚴肅了,二十多人直立不動,低頭站在那里。
正午過后,穿著海軍制服的退役軍人,在靖國神社的正門前開始訓練。 六個穿著陸軍制服的人走在前面,[]。 ——看不到軍種的女護士走在最后。 除了留胡子的老兵外,小隊內(nèi)的“士兵”很年輕。 也許戰(zhàn)后日本人的生活變好了。 “士兵”的個子不小,很胖。 被他們包圍著。 肚子總是突破軍服的限制,褲腿和軍靴之間有很大的距離。 只有軍刀是真的,陽光下寒氣凜冽,不適合當天32℃的高溫。
“在神社前扮演士兵進行訓練。 一小時能掙6000日元(約420人民幣-記者注)。 一位大學教師對《經(jīng)濟》記者說。 日本人對這些人在這里說“顯圣”,語氣也不怎么贊賞。 我們看到的場景又是——幕布上有滑稽的感覺,但那里的主角(退伍軍人們)不認為他們在演戲。 他們的“部下”和哪個雇傭的年輕人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和認可他們。
悲傷的口琴,讓烈日下的參拜者、參觀者感到寒冷,老人不舒服地慢慢地吹向神社。 吹著向神社鞠躬,轉身走出神社。 “你從哪里來的? 你為什么今天來? ”對“經(jīng)濟學家”記者的提問,老年人沒有回答,馬上離開了神社。
據(jù)說在稍遠的地方,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人向警察擁擠,逮捕了許多人。
1945年日本戰(zhàn)敗,至今已經(jīng)過去了60年。 據(jù)中國人說,60年是“甲子”,中國人認為“甲子”不是短時間,可以改變很多東西,但走在靖國神社的院內(nèi),就會覺得歷史在這里停滯不前。
8月15日,我看了日本的報紙,換了電視頻道。 后來怎么樣了? 為什么有今天的日本發(fā)達? 為什么日本人至今仍被那么多亞洲人討厭? 沒有報紙,沒有電視,日本人沒有追究.
[羞恥]和[罪惡感]
關于日本戰(zhàn)敗,日本有很多借口. .
佐藤說:“到了8月15日,人們將反復談論以前的戰(zhàn)爭。 從戰(zhàn)爭結束的世界標準來看,8月14日天皇簽署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命令不過是15日,通過廣播向天下公布了天皇的敕令。 如果明確表示戰(zhàn)爭在簽署投降書的那天結束的話,9月2日,日本應該在密蘇里號軍艦上簽署了投降書,但是很多國家把戰(zhàn)爭結束的日子定為9月3日……”佐藤說這些詳細的事實時,說的很專業(yè),但他 1989年他剛從德國留學。 正好和記者在同一所日本大學研究信息。 關于德國人口如何對待自己的戰(zhàn)爭責任,佐藤比其他同事知道得多,但對于這些事情,他更不做評論。
德國和日本在反省戰(zhàn)爭責任上有所不同,但日本的“國體”至少在形式上得到了保存。 例如,戰(zhàn)后德國在聯(lián)合國統(tǒng)治下徹底根除納粹制度和意識形態(tài),對納粹犯罪的控訴長期持續(xù)進行,但日本的“國體”至少在形式上得以保存,天皇在位,意識形態(tài)上軍國主義,國家清算, 很多日本人不習慣那個。
佐藤先生非凡的態(tài)度,在普通日本人之間是有代表性的。 參拜靖國神社的很多日本人并不一定要利用這個“撒刺”周邊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,但他們的說法是,去靖國神社只是寄托了對“死國者”的衰退。 但是,這種說法正好暴露了日本人對那場戰(zhàn)爭的真實感情——他們沒有任何“負罪感”。 這是日奉人和德國人對戰(zhàn)爭責任反應不同的深層文化心理的原因。
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在她的經(jīng)典《菊花刀》中詳細闡述了“罪惡感文化”和“恥辱文化”的不同。 內(nèi)疚文化依賴內(nèi)疚內(nèi)心的反應約束人的行為,恥辱文化依賴外部強制力約束人的行為。 從日本傳來的文化總是以“恥”為第一強制力,“恥”不是內(nèi)心的自我折磨,而是社會的外來評價。 所以,對日本人來說,對犯罪行為只有感到懊悔,只要不良行為沒有暴露在社會上,就沒有必要后悔。 他們認為告白和懺悔只是自己煩惱。 在以日本為代表的恥辱文化中(順便說一下,東亞許多國家恥辱文化很強,罪感文化很弱),沒有表白的習性。 他們有祈禱幸福的儀式,但設有祈禱贖罪的儀式。
對基督教德國來說,最重要的是為了在神面前認罪、悔改、得到內(nèi)心的自我。 所以,在德國民眾心中,二戰(zhàn)中最突兀的事情就是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慘劇,但在日本大多數(shù)人心中,南京大屠殺大概沒有發(fā)生過,或者根本沒有發(fā)生過。
8月15日去靖國神杜,是佐藤說的“8.15神話”的一部分。 在這個“神話”中,不說“罪感”,也不存在“羞恥感”,存在的只是對“死國者”的吊唁。 他們說服其他國家,他們似乎相信參拜是表達個人感情的一種形式,沒什么大不了的。 2005年這一天晚上,日本電視臺( nhk )報道稱,約20萬人當天參拜或參觀了靖國神社,包括保守的自民黨議員和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議員。
首相小泉純一郎在這一天向千鳥淵陣亡者墓苑獻上了花。 自民黨保守報紙《讀賣情報》《產(chǎn)經(jīng)情報》通過廣告呼吁小泉參拜靖國神社,但這一天小泉沒有去。
“個人不應該承擔戰(zhàn)爭的責任”
參觀過游就館的日本政府高官說:“我認為,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真正反省各國對其他國家的侵略(不僅僅是日本) 我祖父在戰(zhàn)爭中戰(zhàn)死在馬來西亞附近,至今仍未找到骨頭。 ”。 他說這話的時候,神態(tài)自若,不知不覺中站在他面前的聽眾是中國人,會對他的話生氣。 事實上,他也確實不是有意刺激人。 這是他真實感情的自然表現(xiàn)。
惹怒中國人,不能理解的是,靖國神社供奉牌位的戰(zhàn)犯,特別是東條英機這樣的甲級戰(zhàn)犯,他們手上的血,不僅僅是我們中國人,還有你們?nèi)毡救恕?你們?yōu)槭裁床蛔l責他們的罪行,反而供給他?
熟悉日本二戰(zhàn)史的日本記者曾說,日軍和平民的大部分死傷都是在戰(zhàn)爭的最后兩年內(nèi)發(fā)生的。
也就是說,即使不討論日軍和平民傷亡的問題,日軍首腦在知道戰(zhàn)爭不可能獲勝的情況下,趕走了國民。 兩年內(nèi)死了幾十萬日本平民,近百萬日本士兵,不僅這幾個被判定為甲級戰(zhàn)犯的人,都是不折不扣的日本國民的敵人,應該首先接受日本人自己的審判!
但是,這是中國人的看法,大多數(shù)日本人不這樣認為。 《經(jīng)濟學人》記者在山口縣的山村看到了很多刻有二戰(zhàn)中死于村子的土兵名字的石碑。 其中最多的是1944年、1945年戰(zhàn)死的,這個碑遍布整個日本人,被日本人稱為“忠魂碑”,同樣,甲和戰(zhàn)犯的牌供奉靖國神社,可以說反對這個的人很少。
為什么要這樣做呢? 原因也在于日本文化。 在日本人看來,戰(zhàn)爭、榮譽、責任等任何集體行為都是集體的,都是集體中所有人的,而其中任何一個個體都不應該是獨特的。 在日本文化中這種源遠流長的“集體主義”可以擴大個體的力量,同時縮小個體的責任。 本人在戰(zhàn)爭中殺人放火時,不僅沒有罪惡感,而且因自己的表現(xiàn)優(yōu)于他人而感到自豪。 然后,因為是集體行為,有“上級命令”,也有“大家都一樣”,會變成“不負責任的集體”,做錯事時沒有犯罪感,做完工作后也沒有責任感。
日本學者加藤周一在《日本社會文化的基本特征》一書中指出,“日本在十五年戰(zhàn)爭中(指從1931年“九一八事變”開始到1~945年結束的戰(zhàn)爭——記者注),作為個人,日本沒有戰(zhàn)爭負責人 戰(zhàn)爭責任由全體日本國民承擔,并不是由指導者承擔。 “一億總懺悔”是指,無論是香煙鋪的老板娘還是東條首相,都有一億分之一的責任。 一億分之一的責任,事實上等于零,也就是說沒有責任了。 人有責任,幾乎等于沒有責任。 ”
文化的力量很強,它的世代相傳,綿延不斷。 “集體主義”形成了戰(zhàn)時不必要情況下日本平民立即集體自殺的“玉碎”風格(例如塞班島被美軍攻陷前夕,1萬日本平民、包括婦女兒童在內(nèi),全員跳崖自殺),和平時期忠于公司,“集體主義” 同樣也創(chuàng)造了日本人至今仍沒有思考戰(zhàn)死的“忠魂”和東條英機應該對戰(zhàn)爭負什么罪。
當然,對于追究日本侵略戰(zhàn)爭的罪行,日本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從未停止過反省。 在《南京大屠殺與日本人的精神結構》一書中,作者津田道夫援引了盧溝橋事變后父親的日記,坦率地說:“與一般著眼于政治統(tǒng)治者的戰(zhàn)爭責任不同,日本大眾也有不可避免的戰(zhàn)爭責任?!?他還描寫了日本占領南京后,作為小學生的他是如何走在日本狂歡的街道上的。 遺憾的是,在很多日本人看來,正因為狂歡是全民的,罪惡也不是個人的。
良知也是本能,能夠抵抗文化的惰性,但這種抵抗在很多日本人心中還是很弱的。 馬來西亞附近某處的日本政府官員在發(fā)表大通對戰(zhàn)爭的看法后對經(jīng)濟記者說。 “我從游就館出來時,回顧最后一張展示室貼的士兵照片,意外地發(fā)現(xiàn)東條英機的照片在視線的正中間。 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覺”
他爺爺在東條英機內(nèi)閣的時候當兵了,但是他爺爺?shù)膽?zhàn)死,直接來自于東條的命令。 現(xiàn)在東條成了普通士兵的一員,在游就館最后的展示室,所有的參觀者都被擱置了。
只存在于靖國神社的軍國主義對于靖國神社內(nèi)“顯圣”的退伍軍人,不打算采訪戰(zhàn)后60年的生活和工作。
從退役軍人抬頭的軍人的身材可以看出,他與同為七八十多歲的人大不相同。 在門口走了50米左右后,小隊沒有進入正門參拜,而是掉頭往回走了50米。 老兵看到腹部要沖破軍裝的年輕人,說:“下午1點集合,諸位必須吃飯,準備下午的訓練。 解散! ’周圍都是拍照的人,第一個士兵戴的年輕人,刺了兩三次寒光四射的軍刀后放回鞘里。 他的演戲能力離任何退役軍人都還差得遠。
拿著亮晶晶的軍刀走在靖國社,背著步槍在這里練習,在日本人看來并不奇怪。 就館持續(xù)贊美“先前的戰(zhàn)爭”,公然進行,毫無顧忌。 參拜的人自然會去看游就館,回顧“以前的戰(zhàn)爭”,這里一句也沒有提到那場戰(zhàn)爭屠殺了多少周邊國家的無辜人民。
8月15日有20萬人參拜或參觀靖國神杜,都安之若素觀看了退伍軍人的《顯圣》。 這是否代表著軍國主義的亡靈正在日本社會中復活呢?
其實并非如此。 要知道的是,2005年8月,東京都人口為1254萬人,加上周圍幾個縣,總人口不在2000萬人以下。 也就是說,8月15日這天參拜靖國神社,參觀的人數(shù)最多不過是東京總人口的1%。
問題可以證明的是,s月13日,東京灣舉辦了煙花大會,舉辦力度公布的數(shù)字是,約有200萬人觀看了煙花。 經(jīng)濟學家打算當天下午3點半從新橋坐輕軌列車到東京灣對面看煙花,在車站等了一個小時后坐上了車。 位于竹芝的西洋大廈下面尋找看煙花的地方,許多人早在第一天晚上就鋪好了地,河南鮮紅的塑料布鋪在地上,場面盛大。
日,如果想從靖國神社出來,坐地鐵,很容易進站,擁擠狀況是13日的煙花無法比擬的
即使是現(xiàn)在,日本肯定還有崇尚軍國主義的人。 一小撮人沉入了戰(zhàn)后出生的一代構筑的“經(jīng)濟主義”和費用主義的大海。 波瀾萬丈。 正如我們所見,這種軍國主義只存在于靖國神社這個小天地里。
事實上,右翼的象征代表人物石原慎太郎這樣的人,盡管一貫叫囂著要加強日本的軍事力量,和中國對抗,向海外派兵等,卻沒有提到軍國主義者。 他們這樣的發(fā)言意味著“醉翁之意不入酒”,他們在意的不是軍事問題,而是日本的國際政治地位問題。 根據(jù)日本右翼和許多日本人的看法,戰(zhàn)后的日本是個“主權不健全”的國家。 不僅沒有國防軍,連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“完全是內(nèi)政”的行動都要向鄰國使眼色,因此他們感到屈辱,而曾經(jīng)被日本侵略的中國“和平崛起”更加強了他們的“屈辱體驗”。 這種矯正包括日本在軍事上爭取與其他國家的“平等權利”,包括堅持日本的政要參拜靖國神社,也包括將那場“長時間被歪曲的記述和錯誤的評價”(石原慎太郎語)戰(zhàn)爭評價為“正確的”
以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集團,在西方輿論中通常被稱為“日本的新民族主義者”。 既然是民族主義者,其各種需求必然基于本民族幾個以前傳下來的價值觀。 事實上,據(jù)美國學者約翰·內(nèi)森一時的暢銷書《不受約束的日本》介紹,這些“日本新民族主義者”以“右翼”的姿態(tài),在日本的戰(zhàn)爭責任等問題上大放厥詞,證明了他們和大部分日本人都飽受巨大的“文化不安”之苦 日本人“焦慮”嗎?
大手町距離靖國神社只有兩站,離東京站只有一步之遙,日本最有名的公司和經(jīng)濟類杜團集中在這里。 日本經(jīng)團聯(lián)(經(jīng)團聯(lián))的經(jīng)濟宣傳中心也位于大手町。 經(jīng)濟宣傳中心主任研究員勝尾修說:“60年前的今天,戰(zhàn)爭結束,日本國內(nèi)發(fā)生了巨大的變化,此后,我們走上了充滿繁榮和挫折的道路?!?
從大手町大樓的7樓向西看,可以看到皇宮,也可以隱約看到皇官附近的靖國神社。 勝尾在這種情況下說的這句話有很強的隱喻意義。 日本人感到“繁榮”和“挫折”的原因與日本天皇、靖國神社一脈相承。
中國學者唐小兵在評論《不受約束的日本》一書時表示:“近代以來,日本人成為向歐洲學習的亞洲領袖,另外,也苦于他們自身身份的喪失。 技術上可以無限制地引進西方先進的成果,但是如果文化也完全西化的話,日本也不會成為日本。 ”。 如果說文化上失去自我的感覺在戰(zhàn)前之前被“脫亞入歐”的實際成績所掩蓋的話,戰(zhàn)后60年就是這種“文化不安感”加劇的過程。 正如勝尾所說,戰(zhàn)后日本獲得了經(jīng)濟驚人的“繁榮”,這恰恰反映了這個國家政治地位之低——60年來,日本始終沒有改變“經(jīng)濟巨人、政治小人”的形象。 這——情況是日本人在以前的傳說中——蘊藏在內(nèi)心深處的國家土義情結,這在傷害了石原慎太郎等“新民族”的
“新民族勞動者”們看來,“強調(diào)國家的純潔和權力” 是“重新獲得目標和尊嚴”的必由之路,強調(diào)國家的純潔和權力,意味著在民眾心理上將天皇理想化和源泉”。 石原等人知道,在日本現(xiàn)在的民主政治下,不可能恢復戰(zhàn)前的“實君立憲”。 他們只是希望在文化上回到戰(zhàn)前。 也就是說,像戰(zhàn)前一樣,讓全體日本國民供奉天皇作為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,即使天皇是“只是幻想”、“慰藉的虛構”,我也很害怕。
但是,令“新民族主義者”們痛心的是,無論是國際上還是日本國內(nèi),作者都要追究天皇的戰(zhàn)爭責任,就像東京大學教授小森陽一2003年出版的學術著作《天皇的玉音廣播》一樣,以合理的解體將戰(zhàn)爭責任指向裕仁天皇 從源頭上證明了“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”結束后美國占領的日本是如何擺脫天皇的責任追究的,指出正是這種近代天皇制支撐著小泉首相采用的“日本人的精神”等。 小森陽也是靖國神社公開反對小泉參拜的23名高級知識分子簽名者之一。 因此,可以想象石原慎太郎等人用那么耳背的話從根本上否定了那場戰(zhàn)爭的非正義性,為什么他們要高聲主張政治家參拜靖國神社,并大力實踐呢? 無論是出于多次“新民族主義”的基本需要,還是與左翼人士的斗爭策略,石原等人都必須這樣表現(xiàn)。 必須承認
石原等人擊中了問題的要害。 在以個人主義為主導價值觀的西方各國德國,以納粹戰(zhàn)敗為儀民眾個體的解放。 因為他們對戰(zhàn)爭的反省很輕松。 在國家主義以前傳下來的日本,“天皇玉音”傳來的時候,很多日本人都長了疙瘩。 因為他們把國家的失敗等同于個人的失敗。 日本人這種戰(zhàn)敗的看法,一直延續(xù)至今,這是他們對戰(zhàn)爭責任反思不完全、不誠實的另一個重要原因。
如果日本人真的在文化上“脫亞入歐”,他們怎么看待那場戰(zhàn)爭,如何看待天皇?的構想簡直讓“新民族主義者”們毛骨悚然。 他們必須不遺余力地維持和呼吁“樸素純潔的日本精神”。
媒體的60年,
我覺得像日本一樣,國內(nèi)的政治生活引起那么多國際反應,社會輿論受國際反應影響很大的國家很少。 一切都是因為那場戰(zhàn)爭。 其實對日本周邊國家來說,日本人對戰(zhàn)爭的態(tài)度只不過是是否傷害本國國民感情的問題:對日本來說,一切都與那場戰(zhàn)爭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,如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,“日本是主權不完整的 這兩個問題牽動著每個日本人的神經(jīng)。
日本的老年人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“是”,所以他們有不滿感(如果不是屈辱感的話)。 由于這持續(xù)60年的不滿,他們很容易想起扔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,更不想提到南京的大屠殺。 日本很多人對第二個問題回答“需要”,其態(tài)度在他們看來也是有道理的,因此四次參拜靖國神社的小泉純一郎在日本獲得了很長的支持率。
不能說日本人是軍國主義者,但也不能說他們整體右傾化。 不能說日本人美化了那場戰(zhàn)爭。 但是,你不要說。 他們整體上不會悔改。
石原慎太郎所敲打的“日本精神”并不是以空起家,而是具有相當?shù)奈幕睦砘A。
最有利于長期認識穩(wěn)定的國民文化心理的是一國媒體的長期表現(xiàn)。
“我們在1995年的8月15日前后做了很多總結性的報道。 我覺得,日本人也有60年這個一個周期的概念,但它主要是在60歲了,在國家重大問題報道上,我們還是可以用50年或100年的尺度來衡量報道的權重。 ”。 日本一家雜志的副主編對《經(jīng)濟》記者說。
從靖國神社境內(nèi)的日本煤體記者的數(shù)量來看,他們也在戰(zhàn)后60周年的相關報道上花費了大量精力,但該報道僅限于靖國神社和戰(zhàn)前的史料發(fā)掘,缺乏戰(zhàn)后60年的整體總結。
2005年8月l 5日,保守的“讀賣情報”發(fā)表社論,以較大的篇幅贊揚了在東京審判期間擔任法官的印度人帕爾。 帕爾認為東京審判是對戰(zhàn)勝者戰(zhàn)敗者的審判,是“儀式化的復仇”,提出了甲級戰(zhàn)5犯全員無罪的“帕爾判決書”。 讀賣情報沒有說明東京審判有多少法官,也有觸及其他法官的判決書,就像東京審判只有帕爾一人一樣,孤獨地做出了帕爾判決。
日本的神社只記錄名字,不供奉偶像,可以在這里找到馬和狗的偶像,但找不到人。 但是與靖國神社不同,這里開始有日本將軍的雕像。 雖然矗立在牌樓(鳥居)外面很遠,但另一個身體極其特殊,是《讀賣情報》贊不絕口的帕爾法官。 在離正殿不遠的地力上,帕爾的肖像被刻在青石上,宮司(神社僧侶)的贊許也刻在肖像下方。
強烈主張與中國對峙的“產(chǎn)經(jīng)信息”,在2005年8月15日的社論(該報稱為“主張”)中,對中國問題放置了大量文案,不僅是4月在北京、上海發(fā)生的示威,還有抗美援朝、抗美援朝。 《產(chǎn)經(jīng)信息》這篇社論得出的結論是,在今后的60年里,“㈠日中關系在東亞處于戰(zhàn)術競爭、對立的新階段”。
同日的《日本經(jīng)濟信息》在頭版發(fā)表了評論家(論說主干)岡部直明的文案,主張超越國家主義。 《朝日信息》這一天的社論最后說:“日本迎來戰(zhàn)后第60個年頭時,如何追求世界的和諧,需要日本的勇氣和考慮。” “日本經(jīng)濟信息”所說的“超越”、“朝日信息所說的“勇氣”,實際上是對“讀賣信息”的歷史觀點,是對以“產(chǎn)經(jīng)信息”為天下大亂為樂的破壞主義的批判。 盡管如此,我們不知道的一件事是,在日本發(fā)行量最大的5家報紙中,在政治上,除了中間的“日本經(jīng)濟信息”之外,還分為靠右的大報紙和靠左的大報紙。
也就是說,右傾化的政治觀在日本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。 而且,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,日本媒體右傾化的程度越來越大,在民眾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。
文化心理的探索、輿論的實證,是一個越來越?jīng)]有懺悔準備的國家。 因為她的國民不想輕易放棄“日本精神”。 問題是,沒有人知道擁有這種“日本精神”的國家會擁有怎樣的未來。 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。
標題:“無懺悔的日本()”
地址:http://www.sxrongzun.com//myjj/33925.html